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
咨询热线:52452488
产品列表
联系我们
电话:

手机:

传真:
邮箱:
地址:
美国二战期间的铆钉女工罗西是谁?

美国二战期间的铆钉女工罗西是谁?

[来源:未知]  [作者admin] [日期:2024-02-24 02:25] [热度:]

  三月是美国的女性历史月(Women’s History Month),特别用来纪念和表彰对美国历史、文化及各行各业有贡献的女性们。而提到近代美国历史上的女性,就不能不提到铆钉工罗西(Rosie the Riveter)。

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大部分的美国民众对于“铆钉工罗西”都不陌生,这位“罗西”曾出现在各个街道巷弄的海报与每户人家的电视荧幕中,还有许多艺术家以她为主题绘制了作品,甚至连作词家瑞德埃文斯(Redd Evans)和作曲家约翰雅各勒布(John Jacob Loeb)都特别帮她写了一首歌,曲名就叫做《铆钉工罗西》。

  究竟,这位家喻户晓的铆钉工罗西是谁?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在战争期间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?本篇就带大家来揭开这位“铆钉工罗西”的神秘面纱。

  从海报的形象上来看,罗西是位年轻的女性,她有着结实的肌肉与拳头,头戴红色白圆点的头巾,身上还穿着深蓝色的工装,带有点阳刚的气质。

  事实上,“铆钉工罗西”指的是二战期间在美国国防生产线上所有的女性劳工,因此特别选择了当时为战斗机、坦克车和军舰打上铆钉的女性作为集体代表。

  之所以会选择女性工人为主要形象,正是因为当时大多数的男性都加入了战争前线,造成国内劳动力大缺,国家为了解决短缺的人力,便开始积极鼓励女性走出家门,进入工厂,成为劳动生产线的一部份,许多女性因而成为职业妇女。女性被允许在国防相关工厂内从事零件制作、安装焊接和调整维修等工作,如:战机配装厂、军舰造船厂、坦克生产线等,从事过去主要由男性负责的职务。

  当然并非所有的战时女性都是从事铆钉工,还有从事其他如波音公司军事部门、生产战机覆盖布料、飞行员衣物的裁缝师徒、武器公司里组装弹药的制作人员等。那个时代,女性的有酬劳动正式跳脱了二战前的打字员、护士及教师等“传统女性职业”范畴,证明了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做起沉重的铆钉工作,极大地改变了女性的工作类型及工作量。

  1940 年到 1945 年间,美国大约有 500 万名的妇女投入职场,她们很多于全国各地的国防和军火工厂内工作,破天荒地从事以往由男性垄断的职业,象是飞机工业类。到了 1943 年,超过 31 万名女性在美国航空业工作,占了该行业总劳动力的 65%(战前仅有1%),一时放眼望去,在厂房内走动的大多数都是女性工人。

  1942 年,艺术家霍华德.米勒(J. Howard Miller)替美国西屋电气公司(Westinghouse Electric)为了鼓励女性加倍生产战争前线所需物资,便以罗西为主题设计了一款“我们能做到!”的宣传海报。同年,歌曲《铆钉工罗西》推出,成为当时广播里的热门金曲,整首歌曲调旋律轻快、歌词充满着浓浓的女国主义,让人们朗朗上口。

  1943 年,艺术家诺曼.洛克威尔(Norman Rockwell)也以罗西为主题,绘制《星期六晚报》(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)的封面。1944 年甚至推出罗西的同名电影等,这些“罗西”都传达了二战期间主流的女性集体形象──女性自信又坚毅,她们和男性一样可以保家卫国。

  不过,这些被塑造为穿着工作服、头发包覆于头巾,且手臂有明显肌肉线条的“罗西”们,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已做好准备来接受拥有阳刚气质的女性。

  事实上,在当时男性主导的工作环境中,女性依然受到了传统文化和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。为了让女性愿意走进工厂工作,也为了使男性们放心,政府战时宣传的铆钉工罗西形象,依旧强调女性化的特征──涂着指甲油、刷着卷翘的睫毛和擦着红润的口红。同时,一些工厂还向女性员工提供如何化妆的课程,即使战争期间从来没有给女性配给化妆品过。

  由于此时的罗西们接任了多数过去主要由男性担任的职务,也比以往任何时候赚得了更多的钱,但罗西们的薪水仍然远远少于从事同样工作的男性。有历史学家指出,当时女性的工资很少超过男性,例如 1944 年,一名资深的女性工人每周平均工资为 31.21 美元,而相同条件下的男性工人平均周薪则是 54.65 美元。另外,女性还可能必须面对职场上少数男性同事的轻视态度,也可能被排除在较高的职位之外,女性职场存在着严重的玻璃天花板效应。

  刚柔并济的“铆钉工罗西”神话成为了国家战时劳动力的重要一环。虽然女性被迫接受许多不平等的待遇,不过相较于过去,女性权益还是稍稍取得了一部份的突破。

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职业妇女面临巨大的挑战,她们全力工作的同时,却也得背负着原有的家庭包袱,兼顾员工与母亲的双重角色,导致这些全职女性们出现了蜡烛两头烧的困境。当时的美国总统夫人爱莲娜.罗斯福(Eleanor Roosevelt)就曾敦促其丈夫富兰克林.德拉诺.罗斯福(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)总统,成立美国第一家幼托设施,最后总共完成了七个托儿中心来照护十万名儿童。

  同时,爱莲娜也鼓励各行各业的老板为女性工人建造日间托儿设施,以顺利招募和吸引妇女愿意投入职场。虽然这些努力仍无法满足当时的职业妇女需求,却也打开了一道为职业妇女着想的建设大门。

  另一方面,尽管妇女面临许多职场歧视与不平等待遇,不过总体上来说,“罗西神话”还是使得妇女能从事的工作类型增加,平均获得的工资总额也提高了,这赋予女性在未来几十年重新挑战职业上的传统性别成见,并走向争取同工同酬、平等权利的女权运动道路。一些研究也认为,战后被辞退而失去工作的女性,无形中带动了女性创业精神和趋势。

  1940 年到 1945 年被称为“铆钉工罗西”的时代,美国劳动力中的女性比例从 27% 提升到将近37%,增加了大约 650 万人,甚至还有 35 万名妇女在武装部队中服役。到了 1945 年时,全美已婚妇女几乎有四分之一都在职场上工作。

  但是随着战事结束,战场上的男性们即将返回工作岗位,女性在战争期间从事生产的国防工业,例如军用飞机和弹药等,也不再被大量需要,国家媒体宣传的新内容并非是赞美罗西们协助保家卫国,反而是鼓励罗西们“回归正职”专心照顾家庭,以身作则当一位好妈妈。即使统计资料显示,有高达 75% 的妇女想要留下来继续工作,她们仍被解雇裁员,或因越来越困难的工作内容与不友善的劳动条件而被迫自行辞职。

  1950 年左右,还是有将近 32% 的妇女持续在职场上工作,其中大约一半为已婚妇女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“罗西神话”巩固了女性在劳动生产线的位置,同时也改变了公众对于职业妇女的评论和看法,提升社会看待妇女工作的文化接受度。

  世界大战已结束近九十年,当时的罗西们如今也已白发苍苍,甚至逐渐凋零。在了解罗西们的故事同时,我们是否也该持续审视目前女性的劳动条件,将性别平权的议题延伸至所有劳动者身上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关键字:数控车床